在近期的第十三屆電子信息產業標準推動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發表主題報告,認為目前HDD(機械硬盤)市場均被外企壟斷,在HDD領域尋求突破異常困難。隨著我國國產存儲整機和閃存生產能力逐步提升,SSD(固態硬盤)取代 HDD時機已經到來。那么國產固態硬盤可以取代機械硬盤嗎?
機械硬盤現狀:沒有一塊是國產的
根據發改委發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第三季度全球機械硬盤出貨量為3839萬塊,環比下降14.0%。其中,希捷出貨量為1571萬塊,環比下降21.0%,市場占有率為40.9%;西部數據出貨量為1467萬塊,環比下降14.0%,市場占有率為38.2%;東芝出貨量為801萬塊,環比下降3.4%,市場占有率為20.9%。
也就是說目前在機械硬盤這個市場上,只有希捷、西部數據、東芝這三家廠商的產品,沒有國產機械硬盤。
相信有些熟悉數碼產品的朋友可能見過“國產品牌”的機械硬盤,比如紫光、大華、海康威視、聯想。不過這些“國產品牌”的機械硬盤其實都是“三大廠商”制造的OEM產品。與“三大廠商”的產品相比,主要差異是在售后方面。
以??低?amp;西部數據聯合定制硬盤為例,其硬盤性能與西部數據官方行貨一致。只不過??低暤挠脖P售后服務是由??低曁峁?,西部數據官方行貨的硬盤售后服務是由西部數據提供。
拋開錢包不談 固態硬盤在容量方面更有優勢
相信有些數碼愛好者會認為固態硬盤的容量比機械硬盤小很多,不適合做大容量存儲。但事實上在目前的硬盤市場中,固態硬盤的最大容量是遠高于機械硬盤的。
在目前正在銷售的機械硬盤中:
希捷最大容量為22TB(IronWolf Pro 22TB);
西部數據最大容量為26TB(型號為Ultrastar DC HC670);
東芝最大容量為20TB(MG10 20TB);
而在固態硬盤方面,三星早在2018年發布了PM1643,這是一款2.5英寸SAS接口的固態硬盤,容量高達30.72 TB。
而Nimbus Data公司更是推出了容量高達100TB的ExaDrive DC100。這款固態硬盤容量之所以能做這么大,主要原因是它采用了3.5英寸(與大多數臺式機機械硬盤尺寸相同)設計,而一般的企業級固態硬盤大多采用2.5英寸設計。所以通俗來說ExaDrive DC100是通過增大體積換取了更大的容量。當固態硬盤體積變大時,其內部能容納的閃存顆粒也就越多。
而在未來隨著E1.L、E3.L等更大尺寸規格(嚴格來說是更長)的固態硬盤普及,固態硬盤的最大容量還有望繼續增加。但反觀機械硬盤這邊,由于相關技術出現瓶頸,其最大容量應該會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維持在50TB以下,甚至說突破30TB都需要相當的努力。但鑒于目前很多企業級固態硬盤廠商都已經提供了30.72 TB級別的產品,機械硬盤在容量方面已經基本無法與固態硬盤抗衡。
大容量機械硬盤更具性價比
雖然從“純技術角度”看,機械硬盤在容量方面毫無優勢。但在現實情況中,“錢包問題”其實是不能拋開不談的。
以18TB機械硬盤為例,目前西部數據京東自營旗艦店所銷售的18TB機械硬盤(WUH721818ALE6L4)售價為2399元,折合約133.3元每TB。而在希捷Seagate京東自營旗艦店上銷售的18TB機械硬盤(ST18000NM000J)售價為2699元,折合約149.9元每TB。
對于固態硬盤這邊,以容量相近的15.36TB固態硬盤為例。目前在京東自營上,英特爾(Intel) P5316 售價為9899元,折合約644.5元每TB。三星PM1643A售價為15999元,折合約1041.6元每TB。
另外同樣是在京東自營上,30.72T版本的PM1643A售價為39999元,折合約1302.1元每TB。
注:由于企業級固態硬盤在不同的渠道采購價格差異較大,因此上述這些硬盤統一選用了京東自營的售價作為參考。
因此在目前的大容量硬盤(大于15TB)市場上,機械硬盤相比固態硬盤性價比非常高。而且對于固態硬盤來說,容量越大性價比越低。
小容量硬盤市場 固態硬盤占優
以目前銷量較多的國產固態硬盤致態為例,在致態(ZhiTai)長江存儲京東自營旗艦店上,TiPlus7100 2TB版本目前售價為859元,折合約429.5元每TB。
而希捷的2TB機械硬盤(ST2000DM008)售價為429元,折合約214.5元每TB。
雖然看上去機械硬盤在這個容量仍具性價比。但如果考慮到固態硬盤讀寫速度方面的提升,加幾百塊換性能更好的固態硬盤對于普通消費者來說其實還是很合算的。
結語
1、從目前的市場情況看,由于消費級固態硬盤的價格下降,固態硬盤在小容量市場(小于4TB)、消費級市場取代機械硬盤的趨勢已經很明顯了。畢竟不需要加很多錢就能大大提升讀寫性能,何樂而不為?
2、對于大容量硬盤市場,機械硬盤性價比還是太高了,固態硬盤在這個容量區間價格還是太貴了。因此這部分市場目前還是機械硬盤占優。
3、如果拋開錢包不談,只從技術角度考慮,固態硬盤是可以完全替代機械硬盤的。如果未來三大廠商(希捷、西部數據、東芝)生產的機械硬盤不能及時供應到企業,那么企業其實還有固態硬盤這個替代方案(雖然成本會更貴)。
4、由于機械硬盤相關的制作技術屬于相對獨立的技術線,而且機械硬盤這個行業的利潤已經不高,因此未來出現第四家制造機械硬盤的廠商可能性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