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都“打”到下半場了,一大批新能源車企走到“淘汰”的邊緣了,小米汽車的車還沒“造”出來。
很長一段時間,安撫外界的質疑聲,成為小米汽車不可忽視的輿論任務。畢竟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展得太快,眾人依然懷疑,此前宣布造車的雷軍是否依然預料到現在的市場競爭格局。更何況, 此前表示要“2024 年上半年量產”的小米汽車,如今其生產資質問題,依然成謎。
“準生證”不成問題?
新能源車企的生產資質有多重要?
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需要考慮多方面因素,包括產能利用率、研發能力、投資股東實力、規模效益、產品先進性等。
由于擔心資源浪費和產能過剩,車企造車資質的批復一直處于收緊狀態。包括理想、蔚來、小鵬在內的新造車,幾乎都是通過收購來獲取生產資質。
而在新能源汽車市場已經進入“鼎盛時期”的當下,新能源車企想要獲得生產資質正在變得更加艱難。
此前,小米汽車因為尚無生產資質問題被業內格外“關切”,雖小米汽車方面一直在竭力表示:一切都在正常進行中,但無切實資質,仍難以撫平外界質疑。
直到今年8月底,根據路透社報道,小米汽車已經獲得國家發改委批準,可以生產電動汽車。這意味著,小米造車已經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但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滿足國家發改委的《新建純電動乘用車企業管理規定》,國內新能源車企想要合法生產,還需要滿足工信部的《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規定》。
有人將國家發改委的批準比喻為“準生證”,小米現在還缺少一張由工信部頒發的“身份建檔卡”。
但歸根結底,被傳有了“準生證”的小米汽車,在很大程度上給市場吃了一顆“定心丸”,拿到“身份建檔卡”也只是時間問題。畢竟,此前小米電動汽車工廠已被北京市政府列為重要的產業升級項目,甚至在2022年的《北京市人民政府工作報告》中都明確提到將推動小米汽車開工。
供應鏈也已“拿捏”?
雖然雷軍曾表示,未來新能源智能汽車將會變成好玩的“消費電子產品”。話雖如此,但這也僅限于車的未來定義上,要論造車和造手機的難易程度,二者絕不在同一水平上。
其中最為重要的原因之一便是,汽車的供應鏈條繁多、綿長且復雜,此前多家造車新勢力曾因供應鏈問題而陷入泥淖。顯然,對“更新”的小米汽車而言,掌握完整且安全的供應鏈,并不容易。
9月12日,有報道稱,小米汽車的供應鏈正在逐步完善。
據悉,有媒體赴小米汽車通州生產基地實地調研獲悉,該公司正悄然進入緊張的生產調試沖刺階段,小米集團董事長雷軍近期已帶領小米汽車高層在新疆完成夏季新車路測,以爭取在獲得相關批文后盡快進入新車量產。
與此同時,亞通精工、祥鑫科技等智能新能源車產業鏈上市公司紛紛披露與小米汽車合作新進展,智能新能源車“米鏈”逐步露出水面。
有業內人士表示,由于保密協議限定,目前A股公司中,除了光庭信息、三安光電等公司,披露已與小米汽車達成產品供應關系的企業并不多。“浮出水面的只是一部分,在水面之下,實際有更多上市公司已經低調進入智能新能源車‘米鏈’之中。”
還有接近小米汽車的人士介紹,小米方面已經通過股權投資布局智能新能源車汽車相關產業鏈。在宣布造車之前,小米方面布局了思特威、必易微、帝奧微、晶晨股份、南芯科技、奕東電子、珠海冠宇等產業鏈企業,涉及整車制造、汽車芯片、材料、自動駕駛等領域。
自雷軍宣布親自下場造車以來,小米汽車不斷向市場透露其相關進展,一是緩解眾人的質疑,二是不斷刷存在感,讓市場不要忘了還有一個“未出世”的小米汽車即將進入賽場角逐。
如今來看,小米汽車的“準備工作”可以讓大家放心,雷軍承諾的2024年上半年量產或許也可如約而至。至于上市之后的小米汽車能否被市場接受,除了要看小米汽車的定價有多低,更要看小米能有多少資金可以為小米汽車“續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