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36氪消息,從多位產業鏈人士處獲悉,蔚來正籌備與蜂巢能源成立合資公司,雙方共同開發大圓柱電池。
據悉,初步計劃為,蔚來和蜂巢能源會在馬鞍山一起投資試制線,兩公司一部分研發人員也將合并,但雙方的制造和采購都保持獨立。
一位接近產業鏈的人士表示,合資公司主要就是做中試和開發,后續的量產節點可能在2025年。
如若合作消息屬實,這一車企與動力電池企業全新的合作模式或將給行業帶來更多思考,蔚來和蜂巢能源將各有所得,大圓柱電池的量產和商業化應用也將被加速推進。
自造電池量產計劃推遲后的選擇
實際上,在自造電池方面,蔚來早已下定決心并展開布局。
2021年,攜手衛藍新能源和寧德時代分別研發出360Wh/kg的半固態電池、75 kWh三元鐵鋰電池。其中,與衛藍新能源合作的半固態電池于今年6月正式交付,但搭載于旗下車型移一再被蔚來推遲。
而這只是蔚來自制電池的前奏。
自2022年5月以來,蔚來開始釋放出關于電池研發團隊和技術路線的詳細信息,并相繼在上海嘉定區投資2.18億元新建鋰電池研發項目,在安徽設立全資控股的蔚來電池科技(安徽)有限公司。
自此,蔚來自制電池計劃正式全面打響。
至于電池技術路線,雖然蔚來方面沒有明確表示,但有多家媒體報道是磷酸錳鐵鋰電池和4680電池,其中4680是用于自研的800V高壓平臺。
但此后,蔚來自制電池計劃開始降速。
直到今年2月,蔚來在合肥“2023蔚來電池合作伙伴論壇”上宣布啟動“蔚來電池科技合肥產業基地一期”建設,規劃產能40GWh,建設大圓柱電池。
這也意味著蔚來自制電池進入實質性階段。不過據36氪曾報道,受經營情況、研發節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蔚來今年暫緩了合肥電池工廠的設備采購,但項目仍在進行之中,只是會“按照新的量產時間推進”。
現在看來,選擇與蜂巢組建合資公司,整合大圓柱電池研發,是蔚來探索的新的自造電池計劃落地路徑。
據悉,蔚來自研的大圓柱電池也取得了一定進展。“目前大圓柱電池A樣(即原型樣件)還在打造中,與蜂巢合作后,會把A樣導入到蜂巢和蔚來合建的中試線,進行后續的質量驗證和開發。”
蜂巢能源正沖擊IPO
蔚來選擇與蜂巢能源合作,與蜂巢能源的規模化積累密切相關。
公開資料顯示,蜂巢能源前身為蜂巢有限,由長城汽車于2018年2月12日出資設立,為長城汽車動力電池事業部,2018年10月后開始獨立運營。
蜂巢能源專注于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及儲能電池系統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公司主要產品包括電芯、模組、電池包及儲能電池系統,并可根據客戶需求為其提供動力電池及儲能產品整體解決方案。
2022年11月18日,蜂巢能源遞交招股說明書,并獲得上交所受理。目前處于已問詢狀態。
招股說明書顯示,此次科創板IPO,蜂巢能源計劃發行不超過25%的股份,擬募資150億元。以此計算,蜂巢能源對應估值為600億元。
在動力電池這一技術密集型產業領域,蜂巢能源擁有雄厚的動力電池技術積累。2020年-2022年,蜂巢能源動力電池專利公開量分別為586項、878項及1049項,分別位列中國動力電池專利公開量創新主體排行榜單第一、第一及第二,其中2022年度僅次于寧德時代。
客戶積累方面,蜂巢能源與長城汽車、吉利汽車、零跑汽車、東風汽車、嵐圖汽車、小鵬汽車、理想汽車、光束汽車、賽力斯汽車、合眾新能源汽車、牛創新能源汽車、PSA(Stellantis 集團)等多內外整車企業達成合作,技術產品經受了市場檢驗。
今年1-8月,蜂巢能源在國內電池裝機量達3.42GWh,排名第八。
產能規模方面,蜂巢能源預計2023年度累計產能為31GWh、2024年度累計產能為77GWh,2025年度累計產能為105GWh。
不過,蜂巢能源的核心產品是“短刀電池”,已經開始搭載使用并在加快產能建設。在大圓柱電池技術方面,最新的動態是,蜂巢能源今年上海車展上展出了一套“46950電池”,據稱能量密度高達300Wh/kg,可支持4C快充。
就此而言,蔚來與蜂巢合作的大圓柱電池會如何呈現,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