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名詞”是科學知識在語言中的結晶,它們有著時代的烙印,同時也是審視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載體。日前,“2023年度十大科技名詞”在京發布。大語言模型、生成式人工智能、量子計算、腦機接口、柔性制造、智慧城市、數據要素、可控核聚變以及碳足跡、再生稻10個科技名詞入選。
大語言模型
大語言模型是基于海量文本數據訓練的深度學習模型。它既可以生成自然語言文本,又能夠深入理解文本含義,處理各種自然語言任務,諸如文本摘要、問答、翻譯等。
自2022年底ChatGPT“橫空出世”,科技行業大模型的熱潮迅速席卷全球!2023年,全球科技巨頭無不加碼布局,旨在可以在這輪由大模型掀起的科技革命中占有一席之地。
工業和信息化部賽迪研究院數據顯示,我國目前已有超過19個語言大模型研發廠家。其中,15家廠商的模型產品已經通過備案。預計2023年我國語言大模型市場規模將達到132.3億元,增長率將達到110%。業內人士分析認為,2024年或將是AI大模型應用爆發的一年。
生成式人工智能
生成式人工智能是利用復雜的算法、模型和規則,從大規模數據集中學習,以創造新的原創內容的人工智能技術。這項技術可以創造文本、圖片、聲音、視頻和代碼等多種類型的內容,全面超越了傳統軟件的數據處理和分析能力。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從單一的語言生成逐步向多模態、具身化快速發展,并在各行業、各領域都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近日(1月3日),IDC聯合釘釘發布《2024AIGC應用層十大趨勢》白皮書。白皮書從產業方向、應用形態和市場影響3個方面定位10大AIGC應用層趨勢。據白皮書預測,AIGC將給應用軟件的形態和業態帶來顛覆性變化,超級入口將成為新一代應用軟件的典型前端形態。
量子計算
與經典計算不同,量子計算遵循量子力學規律,它是能突破經典算力瓶頸的新型計算模式,可以為解決某些經典計算機難以處理的復雜問題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有望在密碼破譯、材料設計以及人工智能等方面得到廣泛應用。
作為一項受廣泛關注的未來顛覆性科技,量子計算在2023這一年里可謂是取得了驚人的進步。
腦機接口
腦機接口技術是一種變革性的人機交互技術,其通過捕捉大腦信號并將其轉換為電信號,實現信息的傳輸和控制。2023年,科學家們開發了可以將神經信號轉化為接近正常對話速度的語句的腦機接口。
目前,腦機接口在醫療、科研方向得到了應用,從運動障礙類疾病,到神經調控方向,再到精神類疾病,都已經有了進入現實的可能性。
柔性制造
柔性制造是指一種應對大規模定制需求而產生的新型生產模式,其強調在生產過程中的適應性和靈活性,其核心優勢包括高度定制化和出色的適應能力,這使得它可以有效適應大規模定制需求。
隨著工業4.0的興起,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以及
機器人技術改變了傳統工業的生產與管理方式,柔性制造正成為制造業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
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是一種依靠物聯網來提高公民生活質量、促進可持續實踐并提高服務效率的城市環境。強大的網絡、數據存儲、數據分析、人工智能集成和控制系統有助于建設智慧城市。伴隨著科技迅猛發展和信息化社會的到來,智慧城市已成為今后城市規劃的新方向。
2023年,我國智慧城市建設方面的投資持續增加,技術不斷革新,主要發展領域包括智慧政務、智慧應急和智慧交通等。
數據要素
作為新型生產要素,數據是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基礎,已快速融入生產、分配、流通等各環節,深刻改變著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社會治理方式。數據要素是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的核心引擎,是賦能行業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升級的重要支撐,也是國家基礎性戰略資源。2023年,中國正式成立國家數據局。
可控核聚變
可控核聚變是可控的,可以持續進行的核聚變反應。在地球上建造的像太陽那樣進行可控核反應的裝置,稱為“人造太陽”。可控核聚變或是人類解決能源問題的終極方案,隨著有關核心技術的突破及資本涌入,其商業化進程已按下加速鍵。
碳足跡
“碳足跡”是指企業機構、活動、產品或個人通過各種行為過程等引起的溫室氣體排放的集合。換句話說,碳足跡是用來衡量個體、組織、產品或國家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導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指標。在碳達峰碳中和戰略背景下,愈來愈多的企業關注碳足跡和碳減排。
再生稻
再生稻是一季水稻收割后,利用稻樁上休眠的腋芽重新萌發成穗,再收一季的水稻。
2023年,我國在中國空間站成功進行了再生稻實驗,“太空水稻”獲得了再生稻的種子,研究取得了重大進展。再生稻通過提高收獲指數來增加糧食產量,對確保糧食安全、促進農民增收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