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無人駕駛正加速落地應用,而無人配送則被視為率先突破商業化壁壘的重點賽道之一。
近日,新石器慧通(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石器”)宣布完成6億元人民幣C輪融資,投資方包括中金匯融、前海方舟、中金啟陽、亦莊國投及殼牌資本。據悉,本輪資金將用于較快推進產品技術研發與全國交付部署。
資本蜂擁,押注未來
無人駕駛,作為引領未來出行變革的關鍵技術,一直以來都是資本押注“下一個萬億市場”的重點對象。
據統計,2023年國內無人駕駛領域公開融資超140起,披露融資總額超200億人民幣。而身處焦點的無人配送賽道,自然也吸引了大量資金涌入。
以新石器為例,公司2018年2月成立,同年5月就獲得元禾原點、理想汽車、銀泰投資的戰略融資。此后理想繼續增投,目前已成為僅次于新石器創始人余恩源的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12.2689%。
成立六年,新石器目前已走到C輪,除未披露金額的戰略融資外,A/A+/B/輪融資金額均突破億元。最新一輪C輪融資更高達6億元人民幣,投后估值達40億元人民幣,并且副部級央企“國家隊”亦莊國投也下場了,這無疑將助力新石器在技術研發和市場拓展方面繼續發力。
而在本月初,與新石器同樣瞄準無人配送的九識智能也完成近1億美元的A輪融資,美團與百度均在股東行列。
巨額資本的涌入,不僅印證了賽道的光明前景,更說明它是真的“燒錢”。
當前業內存在不少靠“融資輸血”模式生存的公司,他們對資本的依賴度過高,一旦出現資金鏈斷裂,就可能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機。
如何收回本金,將產品大規模商業落地,實現盈利,并最終走向獨立自主發展,是所有公司無法規避的重大命題。
路權“東風”現轉機
對于無人駕駛來說,除了技術突破,政策支持尤為重要,畢竟沒有上頭“發話”,無人車連路都上不了。
近年來,我國多個城市陸續出臺了管理辦法,開放無人車輛的測試運營,極大推動了整個無人配送行業的發展進程。
其中,受“及時雨”恩澤的新石器堪稱路權大戶。
此前,深圳發出首批13張牌照時,新石器就拿了11張;獨占海南首批唯一一張牌照;杭州180張首批發放牌照中也被收入囊中……
據CEO余恩源透露,當前公司已獲得國內30多個省市超10萬平方公里的路權牌照,并與多家頭部物流快遞公司完成技術商業效率驗證,2024年以來更拿下多個頭部客戶合計近萬臺訂單。
批量的路權牌照為產品測試和落地應用提供了基礎,并且政策的開放表明了政府對于這一新興產業的高度重視和支持態度。可以預見,隨著更多城市放開限制,無人配送車輛將在不久的將來遍布大街小巷。
跑贏“最后五公里”
想實現盈利,降本是關鍵一環。
對于無人配送車來說,降低硬件制造成本、運營成本的同時,還要確保性能表現達標,難度可想而知。
新石器自2018年成立以來,已經完成了5次產品迭代升級。每一次迭代,產品的性能都將提升2-3倍,而成本卻能夠下降30%。
目前,X3的單車成本已經降至7萬多元,距離3000-4000元/月的理想運營成本區間進一步拉近距離。
此外,新石器在生產制造環節也下足了功夫。
2019年,新石器就已經建成國內首個L4級無人車智造工廠,并自主研發了自動化標定工藝,將標定耗時從原來的2小時縮短到僅4分鐘,有利于公司實現批量交付,快速占領市場。
當前,快遞、外賣、移動零售等新興服務業的高速發展,對高時效低成本物流配送的需求與日俱增,而這正是無人車大顯身手的無限機遇。
數據顯示,最后一公里即“微尺度物流配送”環節占整個物流成本的40%。面對大量增員也無法完全解決的快遞堵點問題,無人配送車則可通過人機協同的方式,降低60%的成本。
與此同時,無人零售也在快速升溫,以往需要人力投放的場景現在都可以利用無人售貨車實現自動化運營。從便利店、餐飲外賣到生鮮蔬果,再到為企業辦公區和住宅小區提供配套的無人便利服務,無人零售正在向著泛零售化方向發展。
并且,兩大賽道的輪動效應并非是孤立的,而是相互疊加放大的。
未來,通過基于數據運營的精細化管理,無人配送和無人零售業務或許能夠有機融合,成為“無人物流+零售”一體化解決方案。這種融合式發展趨勢將大幅提高無人配送車的應用價值,催生全新的商業模式和變現途徑。
市場持續加價的現實動因,以及無人配送技術和產品日趨成熟的發展趨勢,共同構成了一股推動整個行業高速發展的“雙向驅動力”。
當下,無人配送行業正迎來最佳的“風口期”。如果能夠順利突破最后的商業化關卡,進入規模化落地階段,新石器或將引領整個行業進入"新石器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