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汽車智能化程度快速提升,智駕應用場景逐步擴大,高階功能向城市加速滲透。但是由于重規則、泛化差、成本高等問題,智能駕駛的普及受到限制,范圍、規模有待提升。
7月16日,浦東創新企業——Nullmax(紐勱科技)在張江科學會堂內舉辦“AI無止境,智變新開端”2024技術發布會,正式推出新一代自動駕駛技術Nullmax Intelligence(簡稱“NI”)。新技術著重于打造全場景的自動駕駛應用,以純視覺、真無圖、多模態的技術特點,助力汽車智能進化。
了解到, NI包含了創新的多模態模型和安全類腦,幫助汽車獲得能看、會聽、可讀的感官能力,并輸出可視化結果、場景描述以及駕駛行為。基于NI,Nullmax計劃2025年實現全場景智駕應用的落地,并將“用眼觀察、用腦思考、與物理世界交互”的AI能力廣泛拓展到載人、運貨和
機器人等領域。
以更聰明、更擬人的方式應對自動駕駛難題
自動駕駛的風潮持續強勁,但仍有不少需要改進之處,如城市自動領航功能,表現保守機械;技術方案對激光雷達、特殊地圖信息存在不同程度的依賴,應用局限在部分地區或道路;非豪華、非頂配車型較少擁有高階功能,等等。同時在無人駕駛方面,應用也難以快速擴大范圍,無法創造更大價值。
在發布會上,Nullmax正式推出的新一代自動駕駛技術Nullmax Intelligence,則以更聰明、更擬人的方式應對行業自動駕駛難題。
據Nullmax創始人兼CEO、CTO徐雷博士介紹,在視覺基礎上,NI增加了對聲音、文本、手勢等信息的輸入支持,通過多模態的端到端模型進行任務的推理,并構建了基于類腦神經網絡的安全類腦,由系統整體輸出可視化結果、場景描述和駕駛行為。
在技術層面,Nullmax Intelligence不僅深度整合了Nullmax在靜態感知、動態感知、時序融合方面的多項高水平研究,包括今年入選計算機視覺頂級會議CVPR 2024、ECCV 2024等視覺檢測相關工作。
值得關注的是,該技術還將巖芯數智研發的全國首個非Attention機制通用大模型Yan1.2在車端進行部署,并與巖思類腦研究院合作構建類腦神經網絡。這種獨特的架構設計,使得Nullmax Intelligence既可以像人類一樣,根據接收的圖像、聲音、文字等各種信息進行思考,同時也具有“趨利避害”的生物本能,能夠根據環境情況作出反應,從而實現更高程度的安全、智能、自由。
開拓更廣闊的具身智能應用
徐雷博士介紹,Nullmax Intelligence的最大特點在于支持純視覺、真無圖、多模態的全場景自動駕駛應用。“在不依賴激光雷達、雙目相機的情況下,Nullmax可以通過純視覺進行精準障礙物檢測和三維重建,并通過實時生成局部地圖結合基礎導航,實現不依賴高精地圖、輕地圖、低精地圖、眾包地圖的真無圖應用。多模態以視覺為核心,可以輸出包含靜態感知、動態感知、場景描述和駕駛行為在內的多種信息。”
這一系列的特點使得Nullmax的方案具有出色的泛化能力,支持全場景應用,并且算力需求更低,小于100T的稀疏算力即可實現全場景的領航輔助駕駛。更低的傳感器成本和芯片成本,也令Nullmax的方案具有突出的性價比優勢,更加適合普及應用。據悉,為支持Nullmax Intelligence模型壯大和應用拓展,Nullmax構建了數據平臺和算法平臺。
在真實數據基礎上,Nullmax通過AIGC方式生成虛擬數據,加速模型開發與迭代,尤其是稀缺的高價值數據。同時,Nullmax的算法平臺可以支持多種車型,適配不同數量傳感器,且易于部署。除了應用于自動駕駛汽車,這些算法能力同樣可以復用至機器人上,比如視覺導航、學習人類行為、理解并與物理世界進行交互。
這意味著,Nullmax Intelligence不僅能夠升級Nullmax的全階智駕方案,提升高中低配置方案的擬人化、智能化程度,加速高階智駕的普及,同時還能推動全場景的載人和運貨應用,實現真正有價值的大范圍無人駕駛;并且復用成套的AI技術能力,開拓更廣闊的具身智能應用。
作為浦東代表企業,自2016年成立以來,Nullmax先后推出和落地了包括行泊一體在內的高中低配置智駕方案,從自動駕駛的入局者到行業引領者,2019年正式入駐了AI“高濃度”的張江人工智能島,目前該公司量產落地和項目交付均進入關鍵加速期。Nullmax公司透露,隨著推進全場景的自動駕駛載人和運貨落地,還將加速擴展具身智能的應用。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能制造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智能制造網”,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9719789;郵箱:12711419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