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核能技術取得重要突破!2025年6月28日,中核集團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發布重要科研進展:我國首套乏燃料干法后處理主工藝設備科研樣機集成臺架(簡稱"干法后處理集成臺架")已在遼寧葫蘆島基地順利完成安裝工作。
這一里程碑式進展標志著我國在一體化閉式循環快堆核能系統領域取得重大技術突破,成功實現了干法后處理主工藝設備從單機研發到系統集成的跨越式發展,為后續開展關鍵技術驗證試驗提供了重要支撐平臺。
該集成臺架作為"一體化閉式循環快堆核能系統關鍵技術研究"項目的核心設施,主要用于模擬真實熱室工作環境,可進行遠距離操作、設備檢修維護以及物料輸送等關鍵工藝的模擬演練,將為干法后處理工藝的多項設計參數提供重要驗證依據。
核能技術突破亮點,包括遠程操作精度,集成臺架采用多軸機械臂與激光定位系統,可實現0.1毫米級操作精度,滿足高放環境下對燃料組件的精細切割與分選需求;模塊化設計,三大功能區域采用快拆式結構,支持72小時內完成設備重組,適應不同規模的后處理工藝驗證;數字孿生系統,配套建立的虛擬仿真平臺可實時映射臺架運行狀態,提前發現設備干涉風險。
該臺架的建成使我國成為全球第三個掌握快堆乏燃料干法全流程模擬技術的國家,相較傳統水法后處理具有三大優勢:廢物減量,二次廢物產生量降低80%;防擴散,避免钚的分離純化環節;經濟性,建設成本較同等規模水法裝置降低35%。
據悉,該科研設施規模宏大,整體尺寸達到長78米、寬11.5米、高12米,內部設有三大功能區域:主工藝設備操作驗證區、設備檢維修演練區和物料運輸演練區,充分滿足了各項科研試驗需求。
該成果也將為商用快堆核電站的核燃料"自給自足"奠定基礎。據測算,完整閉式循環系統可使鈾資源利用率提升60倍,放射性廢物量減少80%。
中核集團表示,該裝置的建成將推動我國核燃料閉式循環體系建設邁出關鍵一步,對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實現"雙碳"目標具有重要意義。目前科研團隊已啟動2000小時連續運行測試,下一步將開展系統聯調聯試工作,計劃于2026年完成首輪熱試驗。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能制造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智能制造網”,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9719789;郵箱:12711419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