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時代三大商業模式轉移驅動商業策略轉變
在物聯網的世界,科技產品必須更加契合用戶具體的個別生活場景,科技行業的商業模式因此將出現本質性的變化。我們認為,五個主要的模式轉移將驅動物聯網時期的商業策略:
一、從橫向拉通(Horizontal)到重視垂直行業特性(Vertical)
首先是市場構成。
在智能手機時期,絕大多數的科技廠商聚焦于整體價值鏈中的一環,如芯片或終端制造,通過硬件的銷售進行跨行業的橫向拉通。在此商業模式下,眾多的廠商在單一龐大市場中進行競爭,試圖創造自身的差異化價值(如性價比、用戶體驗等)。然而,物聯網時期的龐大商機將被分散在眾多個較小的垂直行業,而不同行業將塑造自身對于物聯網科技的獨特需求。在物聯網時代,深刻地了解這些需求并提出定制化的解決方案將是致勝關鍵。
BCG的調研顯示,至2020年,有別于高度整合的智能手機市場,整體規模近兩萬億元人民幣的物聯網商機將平均地分散在十個主要的垂直行業。其中,以運輸、制造及公共行業對于物聯網的需求為旺盛(如下圖)。
二、從通用(Generic)到針對使用場景(Usecases)
第二個關鍵的模式轉移是生態圈將針對具體的使用場景(Usecase)來構建。
在智能手機時期,可先建立一個整合的通用平臺(如iPhone)再吸引開發商建立應用(如游戲、教育等APP),在短時間內建立生態圈規模。但在物聯網時期,產品和服務必須從設定極為明確的使用場景出發,避免過度投資于硬件使前期成本過高,或使用過度耗能的元件讓使用者體驗欠佳(此點對穿戴式裝置尤其重要)。如前文中提到的Fitbit,因為鎖定目標客群追蹤運動數據的特定使用場景,進而避免在硬件中進行繁復的計算、以及高清晰度屏幕的投資。
三、從硬件(Hardware)到注重軟件或服務(Softwareandservice)
因為相對于智能機,物聯網解決方案不一定需要能、高利潤的硬件(如AP),硬件在物聯網帶來的價值占比將逐步減小。在物聯網時代,廠商必須通過應用軟件或服務創造大部分的營收。
舉例而言,若以iPhone6和FitBitFlex作為智能手機時期及物聯網時期的代表產品,并仔細分析兩個產品的成本構成,我們會發現兩個不同時期產品的硬件成本在售價中的占比從43%大幅下降到17%,而投資大幅地向軟件、服務甚至是品牌經營轉移(如下圖)。
四、從科技企業主導(Techonly)到與各垂直行業合作(Domainpartnership)
在過去泛平臺的競爭環境中,的硬件及完善周邊生態圈是致勝關鍵,因此科技行業本身就得以通過技術創造市場的發展。然而,在物聯網時代,針對各個行業及使用場景的深刻認知(know-how)將是創造差異化服務的核心。因此,市場的發展將從科技行業主導逐步轉向由科技行業與各垂直行業合作共贏的模式。
在此模式中,科技行業的價值創造在于技術、生態圈的建立及供應鏈的管理,而垂直行業廠商則能提供具體的使用場景、品牌、渠道及客戶基礎。
五、從快速跟隨(Fastfollower)到先發優勢(Firstmoveradvantage)
后,物聯網時期的競爭策略也會隨著上述四個模式轉移產生變化。在智能手機時期,市場者將受到成本較低的跟隨者的高度威脅。截至2015年,起步較晚的國內智能手機三巨頭(華為、聯想、小米)合計出貨量已與三星及蘋果的總和在伯仲之間,在智能手機市場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相反地,在物聯網時期,我們認為低成本、快速跟隨的競爭模式將不再強勢,取而代之的是更加顯著的先發優勢。關鍵在于物聯網時期的者能夠藉由累積用戶信息及鎖定垂直行業合作伙伴關系建立進入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