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智能制造網 市場分析】云計算數據中心和傳統的數據中心是不一樣的,單靠磚頭瓦塊光纜機房根本就無法構建云計算數據中心的核心競爭優勢。
深陷云計算泥沼的運營商 能否打一場翻身仗?
今年12月份,北美通信行業的扛把子Verizon正式宣布將自己苦心經營了多年的數據中心業務以36億美元的價格賣給了數據中心巨頭Equinix。Verizon在美國的江湖地位大致相當于中國移動。
剁手往往不是一天就下決定的。從兩年前開始Verizon就明著暗著表示自己的數據中心業務在考慮出售之列。隨著去年Windstream以5.75億美元出售了自己的數據中心業務之后,Verizon就徹底放下了矜持的架子,就其48個數據中心公開叫價25億美元,在市場上亮出自家底褲積極尋找買家。
同是天涯淪落人,打算剁手數據中心業務的可不止Verizon一家。與此同時,美國另一家通信巨頭CenturyLink也在為自己的數據中心業務暗中尋找接盤俠。就在一個月前,CenturyLink先找到了一個投資財團,以21.5億美元的價格賣掉了絕大部分數據中心和主機托管業務。CenturyLink在美國的江湖地位大致相當于半個中國電信。
這些都不算早的,其實在2015年年底,另一通信業巨頭AT&T已經將自己大約價值20億美元的數據中心托管業務甩給了IBM。
轉眼到了云計算如火如荼的2016年年末,通信運營商巨頭們在以數據中心和IaaS服務為核心的云計算領域的波嘗試中,紛紛以快刀剁手的姿勢為云計算創新劃上了歪歪扭扭的句號。二姐夫不由得扼腕長嘆,雙十一剛過,你們這些通信運營商這是干啥呢?
自信滿滿
故事還要從2010年之前講起,那時候通信業的天還是很藍,日子還過得太慢。隨著3G網絡的成熟和4G業務的逐步上馬,各個通信運營商又迎來了一波數據收入井噴,ARPU快速上漲的好時光。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雖然3G通信市場如火如荼,4G轉眼也將商用,但行業管道化的隱憂一直擺在各位通信行業大佬的面前。語音收入遲早會被OTT干得灰飛煙滅,數據收入雖然飛速上漲但是始終無法填上語音收入流失的大坑。支撐行業收入體量的擎天玉柱在哪里?
IT行業的風起云涌仿佛給出了正確答案:云計算。
其實,各大通信公司覬覦云計算已久,并自信滿滿的認為一旦進入云計算的數據中心市場,必定殺得半壁江山。
為啥?盲目自信來自于以下三點:
首先,有賴2000年以來的互聯網泡沫,大量的互聯網公司為了保證自家服務器接入互聯網的速度,使用通信公司提供的主機托管服務以獲取和Internet骨干網的高速鏈接。
現在如火如荼的CDN技術當時還不成熟,更談不上規模,這使得同時提供用戶互聯網接入業務的通信運營商在保證用戶訪問網站的響應速度方面占盡優勢。對于已經積累了多年傳統主機托管業務經驗的通信運營商來說,云計算數據中心就是在傳統主機托管業務的基礎上加一層虛擬化的外衣,看起來換湯不換藥嘛。
其次,各家通信運營商耍弄ICT能力融合已經多年,自認為已有小成。所謂的ICT能力融合,就是把通信網絡的通信能力(CT)和專業系統建設的信息化能力(IT)相結合,打包提供給企業用戶。
而云計算數據中心,看起來提供的也還是基于連接(connectivity)的計算能力。談到連接(connectivity),通信運營商無論是從接入端還是骨干網都具有天然的優勢。
至于IT能力,通信運營商自認為企業內部的IT系統跨越了BSS/OSS/MSS三域,不論從前臺到后臺,其復雜性和先進性都是各個行業中的。更何況通信運營商在提供企業服務,尤其是前面講到的主機托管服務中會包含大量的IT基礎架構服務。
作為以電信級可靠性和服務水平自傲的通信運營商們,對于支撐,可用性和復雜程度相對較低的企業IT服務系統更是有著迷之自信。
重要的一點是,云計算數據中心服務是一種典型的重資產投入的業務(High-Capex Business),需要通過規模效應攤低建設和運營成本,并獲得合理的ROI。
這種砸錢圈地的業務模式和通信運營商重資產建立覆蓋全域的通信網絡,以長期大規模的業務收入獲得較高的利潤率非常類似。
玩輕資產,玩客戶黏性我比不過互聯網企業,玩重資產玩IT我還打不死你們這些互聯網企業嗎?通信運營商心里基本上都會一陣暗喜。
也難怪通信運營商如此自信。在2010年以前,云計算數據中心服務的市場規模還比較小。2010年全年,Amazon非零售服務方面的業務收入只有9.5億美元。就是這9.5億美元里,除了云計算AWS之外,也還包括各種和市場活動相關的其他雜項收入、網站廣告收入與合作發行信用卡的相關收入。而在2008年,Amazon的這部分非零售收入才是區區5.4億美元。
Amazon AWS當時的云計算業務收入微薄,系統規模也非常弱小,可以從Netflix的云架構工程師的回憶中看到,"當Netflix在2009年創辦之初,亞馬遜的數據中心還非常糟糕。"該工程師說,"它非常小,且并不可靠。AWS當時還沒有提供太多的服務。我們當時向亞馬遜提供了很多的建議和反饋,幫助該公司對AWS服務進行了改進,并添設了新服務。"他說,"Netflix當時對AWS的要求要比其它客戶更多,因為后者主要是初創公司。"Netflix當時像是"在游泳池中的鯊魚一樣。"
Netflix的云架構工程師表示,"有一段時間,Netflix曾是亞馬遜AWS服務一些功能的大用戶,因為該公司提出的意見總能讓亞馬遜對服務進行修改和調整。"雖然在使用AWS服務之初,Netflix也遇到了一些困擾,但是這家公司仍堅持使用AWS,因為它自身并不希望運行數據中心。
至于云計算數據中心的另一個巨頭Microsoft,2010年前后正是處于企業轉型的風雨飄搖階段。Windows、Office和企業應用都增長乏力,雖然推出了版云計算操作系統Windows Azure,但業界幾乎沒什么人看好。二姐夫在2009年離開微軟前,剛好趕上了Windows Azure版軟件發布。我們這些微軟員工看到的內部產品文檔也是以整體架構和價格策略為主,具體技術細節語焉不詳。按照微軟以往的慣例,內部要先吃一段時間"狗食"才敢對外發布。很奇怪Windows Azure跳過了這一傳統直接就出街了,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公司內部對云計算技術準備的不足。
反觀2010年的Verizon,全年收入1065億美元。這已經是Verizon第二年收入規模超千億美元了。其中企業業務收入412億元。盡管其中大部分是專線連接、通信批發等CT業務,但畢竟收入體量擺在那里。當時的Verizon要碾壓Amazon這樣的企業市場的小朋友還是比較輕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