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芯片巨頭SK海力士表示,正考慮加入一個財團以共同投資收購英國芯片制造商ARM!
近日,SK海力士CEO樸正浩在一次簡報會上說:“我們正在考慮與其他公司共同投資ARM。ARM在國際半導體生態系統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這個生態系統將不允許單一實體充分享受收購帶來的好處。”
值得注意的是,樸正浩所提到的并非是由SK海力士獨自進行收購,而是可能與戰略合作伙伴組成一個財團來共同收購ARM。他認為,“我不相信ARM是可以被一家公司所收購的。”
SK海力士正大舉推進芯片業務
筆者注意到,在傳出SK海力士欲收購ARM消息之前,韓國政府批準SK海力士繼續收購當地晶圓代工廠商Key Foundry。
據了解,SK海力士在去年10月宣布以5758億韓元(折合人民幣30億元)買斷Key Foundry這家8寸晶圓代工廠所有股份。Key Foundry坐落于韓國清州市,擁有適合半導體多樣化生產的8寸晶圓機臺設備。主要產品包括:電源管理IC、顯示驅動IC和微控制器等半導體產品。
對于批準SK海力士收購Key Foundry一事,韓國政府方面表示,這主要是由于雙方業務重疊的市場占有率在當地為5%左右,至于全球來說更只有1%,所以這樁收購案無礙市場競爭,所以才同意并購方案。
不過光得到韓國政府的許可還不夠,這筆半導體并購案還須包括中國等其它主要國家,看有否涉及反壟斷不公平競爭之后,才能算大功告成。
值得注意的是,SK海力士旗下有一家子公司SK hynix system IC,其產能與Key Foundry不相上下,這次又為何要耗費巨資收購Key Foundry呢?據悉,SK海力士此舉試圖通過收購Key Foundry來增加其非記憶體業務的市場占有率,SK海力士向來以記憶體產品見長,而其非記憶以及晶圓代工事業僅僅占總營收的2%。一旦SK海力士收購Key Foundry成功,那么芯片代工產量至少能再多出1倍左右。
另一方面,SK海力士在2021年就表示會通過收購來增加8寸晶圓代工產能,雖然8寸晶圓技術含量較低,但該晶圓芯片主要用于互聯網以及車用晶片等,所以目前普遍吃緊。
除了這一好消息以外,SK海力士在去年年底還得到了中國市場監管總局允許,決定附加限制性條件批準SK海力士收購英特爾NAND(非易失性存儲)閃存及SSD(固態硬盤)業務。
在獲得所有的8個不同司法轄區的反壟斷機構批準后,SK海力士將向英特爾支付70億美元,購買包括英特爾位于中國大連的工廠在內的NAND閃存業務。交易在2025年3月份完成后,SK海力士會向英特爾支付剩余的20億美元,購買剩下的資產。在此期間,英特爾的工廠會繼續正常生產,直到合同最終完成。
作為SK海力士有史以來最大并購案,收購英特爾NAND(非易失性存儲)閃存及SSD(固態硬盤)業務能進一步幫助鞏固其在NAND內存市場上的地位,距離三星電子的頭名位置也能更進一步。
作為全球第二大存儲芯片制造商,SK海力士在DRAM和NAND閃存方面都有著可觀的市場份額,如果能參與投資ARM,也有利于他們擴展業務范圍,在全球芯片生態系統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三巨頭接連“出擊”,ARM到底有何魔力?
SK海力士并不是唯一一家有興趣參與投資ARM的芯片廠商。今年早些時候,有外媒報道稱英偉達正在逐步放棄收購交易,主要原因是該公司在全球范圍內遭遇了一系列監管和反壟斷問題。此外軟銀集團和ARM有權保留英偉達簽署協議時支付的20億美元,其中包括12.5億美元的分手費。
早在2020年9月時,英偉達就宣布了這項收購,但同時也引發監管機構和芯片行業的重點關注。據悉,包括高通、微軟、英特爾和亞馬遜在內的科技巨頭均向世界各地的監管機構提供了資料表示反對。
據知情人士透露,屈服于監管機構的反對,英偉達將放棄從軟銀集團手中收購ARM的計劃,結束了這筆本來可能成為芯片行業最大的一筆交易。隨著交易失敗,軟銀現在又回到了之前的IPO計劃,不過這一路線為ARM帶來的回報將遠不如收購。
就在今年2月,又有一個美企巨頭不顧英偉達的前車之鑒,表達出想要繼續收購ARM的想法,這家企業就是英特爾。英特爾CEO基辛格在接受路透社采訪時稱,若有財團收購ARM公司,英特爾也將參與其中。
此前在英偉達提議從軟銀手中收購ARM的時候,英特爾就表示其就有考慮過想要組建一個財團拿下ARM。考慮到軟銀已經啟動ARM上市計劃,即便沒有財團參與收購ARM,未來英特爾也能通過入股的方式成為ARM的股東之一。
顯然,先有英偉達后有英特爾,如今又引來SK海力士,ARM無疑是當今半導體業界最為搶手企業之一,那么這家公司到底有何魔力,能接連收到三大半導體巨頭的青睞呢?
眾所周知,不管是英偉達還是英特爾、SK海力士,他們在半導體領域的影響力都不低,尤其是英特爾手中還掌握了X86架構,幾乎壟斷了PC芯片架構市場。
從業務和體量上來說,ARM距離英偉達、英特爾、SK海力士也有一定距離,但ARM最強悍的一點在于其掌握了移動芯片最底層的技術,以低功耗著稱的ARM指令集架構備受行業青睞,是當下移動芯片領域最主流的架構,蘋果、高通、三星、谷歌、聯發科以及華為等知名芯片設計公司,基本都采用了ARM架構。
此外,ARM架構還大有朝著桌面、服務器芯片擴展之勢,其發展前景、潛力十分巨大,在國際市場間的重要性也是不容小覷。由于ARM架構在現階段的不可替代性,造就了其在半導體芯片市場中極其龐大的影響力,相信也正是因此吸引了英偉達、英特爾和SK海力士。
英偉達收購ARM失敗之際,英特爾/SK海力士此番接棒態勢能取得成功嗎?恐怕沒有那么容易,英偉達之所以失敗,就是卡在各大國際監管機構上,英偉達自身雖然實力強勁又有錢,但到最后花費了一年多時間終究也是打水漂,讓軟銀“含淚”拿到了天價“分手費”。
實際上收購ARM不管是哪個企業可能都很難成功,畢竟ARM架構當下是很多企業在研發芯片中使用的架構,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英特爾本身就掌握了X86架構,如果再拿下ARM,豈不是等于直接壟斷了全球芯片架構市場。所以在當下這樣嚴格的監管下,在英偉達都失敗的前提下,不管是英特爾還是SK海力士想組財團成功收購ARM,恐怕只會更困難。
跨國半導體收購難上加難
跨國收購本就有難度,更何況是當前各國普遍重視的半導體產業。
此前,全球第三大半導體硅晶圓廠環球晶圓收購排名第四的德國世創一案,因未能在1月31日截止期限前得到德國監管機構批準而泡湯。
去年,智路資本收購美格納半導獲得了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反壟斷局的無條件批準,審結時間為2021年6月21日。然而在年底時,由于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的介入,美格納半導體最終無奈宣布終止智路資本對其的收購交易。根據協議,智路資本向美格納半導體支付分手費7020萬美元,占交易金額的5.01%。
可以看到,近年來美國率先通過芯片法案并宣布撥款520億美元扶持半導體企業;歐盟宣布到2030年投入450億歐元用于半導體相關產業;中國、日本、韓國也相繼加大對于本土芯片產業的投資力度,在當前缺芯大環境下,誰不把本土芯片產業當塊寶呢?更別提跨國之間的半導體行業收并購案例,尤其是規模較大、涉及產業上游的交易。
顯然,在疫情之后全球供應緊張,面對芯片供應短缺的現狀,任誰都不想在芯片問題上受制于人。芯片問題已經上升到了各個國家的戰略層面,這場激烈的芯片保衛戰也只會愈演愈烈。
全球裁員、出售中國部門?ARM下一步怎么走
在英偉達收購失敗后,軟銀集團曾表示,將尋求推動ARM上市,有可能在美國進行首次IPO。早些時候有媒體報道稱,隨著ARM即將上市,該公司將在美國和英國裁員約千名員工以削減企業支出。
ARM在聲明中稱:“與其他公司一樣,ARM也在不斷審查商業計劃,確保公司在市場機遇和成本約束之間取得合理平衡。不幸的是,這次裁員計劃涉及ARM在全球范圍內的所有員工。”據悉,ARM計劃在全球范圍內裁員12%到15%,涉及大約1000名員工,其中大部分是在英國和美國工作的員工,不過知情人士透露,此次裁員基本不會影響到工程師。
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沒法賣給英偉達了,總之一方面軟銀通過將ARM上市以便于在公開市場上出售股票來兌現其投資,另一方面采取全球大裁員的“下策”來省錢。
而ARM新上任的首席執行官雷內·哈斯也在在一封內部電子郵件中表示:“這次裁員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個艱難的時刻。所以我想說清楚為什么要這樣做。為了在我們面前的機會中獲得成功,我們需要對我們的成本以及我們在哪些方面進行更嚴格的控制。我們需要對成本和投資方向上的事務更加謹慎。為了保持競爭力,我們需要去除重復工作,因為我們現在是一支軍隊。要停止那些對我們未來的成功不再重要的工作,并思考我們完成工作的方式。至關重要的是,要專注于那些能夠推動戰略發展的活動。”
筆者注意到,就在這兩天,又有消息傳出ARM近期計劃將所持有的安謀中國股份轉讓給軟銀旗下的一個特殊目的公司(SPV),以便加快自身在紐約的上市進程。如果ARM想要盡快啟動IPO,那么必須要解決與其中國合資公司安謀科技的關系。
眾所周知,2020年ARM與安謀科技曾出現“一波多折”的反轉大瓜。ARM與其中國合伙人厚樸投資聯合發表聲明稱,調查發現安謀中國CEO兼董事長吳雄昂的行為“危害到了安謀中國的發展、公司股東以及利益相關者”,故作出決議,罷免吳雄昂CEO兼董事長一職;但安謀中國第二天就指出公司并未召開符合程序的董事會會議,也并未產生有效的導致人事變動的法律文件;2020年11月,吳雄昂本人公開發聲稱,ARM和厚樸投資無權罷免自己的CEO及董事長職務,自己對于公司的控制合理合法。當然,關于ARM與安謀科技之間的糾紛,由于雙方并未“對簿公堂”,所以真相到底是什么也不重要了,重要的是ARM是否真的會考慮在近期將所持有的安謀中國股份進行出售。
就在近期,因俄烏戰爭最終站隊“斷供”俄羅斯的行為讓ARM這家素來中立的企業,品牌形象受到不少負面打擊。業內猜測,在失去俄羅斯這一市場后ARM更加不可能放棄龐大的中國市場,這種局勢下ARM選擇將所持有的安謀中國股份轉讓的舉措,似乎是ARM對于目前安謀中國實控者吳雄昂的一種讓步。這樣不僅能維持ARM架構在中國市場的優勢地位,還能繼續獲得授權許可收入,不失為一種好選擇。
說到最后,跨國并購依然是難題,ARM能成功出售給幾家半導體巨頭的希望實在過于渺茫。但軟銀集團希望盡早推進ARM的IPO進程反倒是最有可能實現的。
據悉,軟銀希望ARM公司IPO估值至少達到600億美元,并且ARM將會在2023年3月之前完成IPO。而處理IPO的投資陣容尚未確定,除了選擇高盛集團作為ARM首次公開募股的主承銷商外,摩根大通、瑞穗金融集團以及有更多銀行都有可能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