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材料漲得太兇了。”某新能源行業人士直言。
鋰價上漲一直是電動汽車產業鏈中下游不言而喻的痛。近期,鋰價更是“甚囂塵上”,這讓生長在電動汽車產業鏈上的企業,“有人歡喜有人憂”。
東北證券研報顯示,由于疫情導致澳洲勞動力不足,Mt Marion、Mt Cattlin等多家礦山產量低于指引,Pilbara原礦開采也不及預期。未來兩到三年內七大主力澳礦可提供增量有限,在建項目原規劃于2022下半年-2024年期間釋放的產能中近四成推遲投產,鋰資源行業供給緊缺情況將持續。
鋰礦產量趨緊,鋰價自然水漲船高。根據上海鋼聯數據,10月20日,電池級碳酸鋰現貨均價上漲0.1萬元/噸至54.05萬元/噸,最高報價為54.8萬元/噸,續創歷史新高。據Fastmarkets數據,從2020年末的低點到目前為止,氫氧化鋰價格上漲了約850%,碳酸鋰價格上漲了約1090%,鋰輝石漲幅更達1780%。
華西證券也指出,當前時點正處于產業鏈全年需求最旺的時候,預計四季度供給將愈來愈緊,不排除今冬電池級碳酸鋰價格漲至60萬元/噸的可能性。
在礦山產量低于預期、鋰價只增不降的情況下,產業鏈下游的需求側更是“一片火熱”。麥肯錫最新報告顯示,預計到2030年全球汽車電池需求將增長30%左右,增速近每年4500GWh,電池價值鏈預計在2020年至2030年間增長多達10倍,達到年收入最高4100億美元。到2030年,預計40%的鋰離子電池需求將來自中國。
這讓國內鋰礦企業身處一片藍海之中。據相關統計,目前A股中碳酸鋰概念股逾20只,10月以來,上述概念股股價平均上漲4.07%,其中天奇股份、國軒高科漲幅均超10%。且從業績方面來看,大部分相關概念股紛紛表示其今年前三季度業績預告向好。
在電動汽車產業,供需矛盾屢見不鮮。當供需不平衡頻繁出現在電動汽車產業,其產業鏈上、中、下游企業要如何應對?上游原材料端能“笑”多久?中、下游企業是否只能聽天由命?對于一個產業而言,成本問題至關重要。且縱觀全局,鋰價問題甚至關聯到的是一個國家的產業安全,中國電動汽車產業要如何在全球市場范圍內擺脫桎梏,維護自身安全?
鋰礦企業三季度凈利最高預增超50倍
截至10月21日,蓋世汽車了解到,已有16家鋰礦概念股企業披露了2022年第三季度及前三季度財報預計。
據USGS數據,截至2019年,智利、澳大利亞、阿根廷和中國的鋰儲量全球排名前四,占比分別為50.59%、16.47%、10.00%、5.88%。2021年全球鋰資源供給量約為10萬噸。其中澳洲占據供應主體,智利占全球總產量26%。國泰君安證券在研究報告中表示,中國70%的鋰資源都需要進口。
也就是說,目前來看,無論從鋰儲量還是供給量來看,均以海外為主,我國均不占優勢。在此情況下,鋰礦定價權旁落海外在所難免。且一直以來,鋰資源的定價權也是全球爭奪的焦點。
鋰礦“爭奪戰”
實際上,對于整個動力電池產業鏈而言,鋰價對上中下游企業的影響都十分廣泛。
比如前文所述,位于產業鏈上游,本應風光無限享受鋰價暴漲利好的天華超凈,由于沒有鋰礦自主權,導致其今年三季度凈利潤出現了環比下滑的情況。
早前,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就曾在2022世界動力電池大會上抱怨:“目前,除了特斯拉賺錢外,其他新能源整車廠基本上是虧損的。動力電池成本已經占到新能源汽車的40%~50%,甚至60%,那我現在不是在給寧德時代打工嗎?”
對此,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回應道:“上游原材料的資本炒作,給動力電池產業鏈帶來了短期困擾,碳酸鋰、六氟磷酸鋰、石油焦等鋰電池上游材料均出現價格暴漲。”
在今年三季度財報電話會上,寧德時代管理層表示:“盡管公司與大部分動力電池客戶協商確定了價格聯動機制,但毛利率還受原材料價格、產能利用率等因素影響。目前公司業務發展趨勢良好,若前述因素未發生不利變化,公司四季度的毛利率預計會環比三季度進一步改善。”
換言之,動力電池廠商和車企都是動力電池原料價格居高不下的受害者,整個動力電池上中下游均飽受鋰價之苦。于此,國內動力電池產業鏈上的企業也開始追根溯源,向更上游方向布局。它們的目標很一致,就是“搶礦”。
先看中游。2018年,天齊鋰業花費259億元收購了智利鋰業巨頭SQM 24%的股份。2021年7月,寧德時代宣布投資約135億元,在宜春建設寧德時代新型鋰電池生產制造基地項目,規劃鋰電池產能約為50GWh;2022年1月,寧德時代擬與天華超凈成立合資公司,投建10萬噸碳酸鋰冶煉產能項目;2022年4月,寧德時代在宜春競得陶瓷土(含鋰)礦普查探礦權。此外,寧德時代還以5500萬澳元拿下了澳洲鋰礦企業8.5%的股份。
欣旺達于7月下旬擬斥資1.8 億元收購阿根廷某鋰礦企業持有的Laguna Caro礦權項目;9月29日,贛鋒鋰業稱已與宜春市人民政府共同構建從鋰資源開發到鋰電材料、新型鋰電池、電池應用的全產業鏈體系項目,總投資300億元。10月5日,國軒高科一期10GWh項目投產;10月8日,宜春國軒電池二期20GWh項目開工,國軒高科表示,其二期項目預計2023年10月將實現全部建成并投產。
再看下游,早在2017年,長城汽車就通過投資澳洲鋰礦企業,獲得了部分鋰礦產品包銷權;今年8月份,比亞迪宣布擬在宜春投資285億元,建設年產30GWh動力電池和年產10萬噸電池級碳酸鋰及陶瓷土(含鋰)礦采選綜合開發利用生產基地項目。
蔚來全資子公司Blue Northstar 計劃以1200萬澳元認購澳大利亞礦業公GreenwingResources 12.16%的股份;蔚來還計劃在上海市嘉定區安亭鎮新建研發項目,包括從事鋰離子電芯和電池包研發的31個研發實驗室,以及1條鋰離子電芯試制線和1條電池包pack線,擬投資2.185億元。
實際上,對于鋰資源供需矛盾何時能緩解,目前行業內的聲音莫衷一是。但可以確定的是,中國動力電池產業上中下游企業要想增強其聲量,必然需要走向產業鏈的源頭。然而,并非所有企業都有資金實力向上游要原材料的礦產權。
在動力電池賽道的下一階段,搶占更多資源的企業也將擁有更多話語權。相應地,那些失去對供應鏈把控能力的企業或將面臨淘汰。但已知的是,目前已有眾多車企開始另辟蹊徑,布局其他動力電池技術路線,以減少對稀有原材料的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