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產業近幾年的發展速度有目共睹,而隨著保有量不斷提升,首輪退役潮悄悄臨近。與此同時,我國動力電池回收政策體系不斷完善,疊加上游原材料環節價格節節攀升的影響,致使動力電池回收這一末端環節成為新能源汽車行業又一“財富密碼”。
日前,電池回收巨頭企業格林美在投資者互動平臺表示,2022年1-9月公司累計回收動力電池1.2萬余噸(超過1.50GWh),同比增長超過130%,實現銷售收入4.63億元,同比增長297.73%,相關業務全面進入盈利階段。以此計算,去年前三季度格林美日均收入超170萬元。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最新數據,“每賣4輛汽車,就有1輛是新能源車。”截至2022年11月,全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達到25%,提前完成《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 年)》中“在2025年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達到20%”的目標。而短短一年時間,廢舊磷酸鐵鋰電池單噸價格從3000多元一路飆升至3萬多,可見市場對此仍保持著高期待值。
回收企業融資加速,各方力量紛紛入局
2023年1月4日,電池回收企業瑞隆科技完成A輪融資,金額達數億元,由蔚來資本領投,瀚暉資本、美的資本、鋰電巨頭產業資本等機構跟投。據悉,瑞隆科技已入選工信部第四批動力電池回收“白名單”企業,擁有數萬噸電池級鈷、鎳、鋰產品的濕法冶煉產能。
同期,金晟新能宣布連續完成B+輪和C輪兩輪融資。其中,B+輪由達晨財智、基石資本以及博世旗下博世創投和博原資本等聯合投資,C輪則由政府背景的產業資本領投。至此,金晟新能在B系列及C輪融資中已累計獲得融資10余億元。
作為鋰電回收利用解決方案提供商,金晟新能成立于2010年,深耕退役鋰電綜合回收利用領域,并已進入華友鈷業、中偉、LG化學、寧德時代等國內頭部鋰電企業供應體系。
機構對電池回收市場規模的預測也是居高不下:在2021年電池回收市場169.7億元規模基礎上,2025、2030年電池回收市場規模分別高達625.2、2444.1億元,在9年內將打開近14倍增長空間。
資本看好這一市場,想通過搶先布局從中“分一杯羹”的也大有人在。據統計,截至2022年10月底,國內電池回收現存企業超過7萬家。其中2021年、2022年新增數量分別為2.5萬家、3.5萬家,占比超八成。
市場競爭激烈,“白名單”企業更受青睞
從2018年開始,工信部陸續公布了四批符合廢舊動力蓄電池綜合利用行業規范條件企業名單,被稱為“白名單企業”,也被認為是經過國家認可的“正規軍”。名單中不乏寧德時代、格林美、旺能環境、華友鈷業等巨頭的下屬企業,資金及研發實力都更為雄厚,或者長期致力于動力電池回收。
此前,動力電池回收市場一直深受“黑作坊”所累,其通過更高的回收價格,拿走了70%以上數量的退役電池,但回收工藝等還無法跟上。不過,這一情況正在加速扭轉,比亞迪、北汽、上汽、寧德時代、國軒高科等代表性電池廠及整車廠,以及深圳、揚州、合肥等公交集團,在退役電池及邊角廢料回收招標時已經明確要求競買方為“白名單”內企業。
以格林美來說,2022年上半年時,格林美回收拆解的動力電池量8452噸,同比增長了146%。動力電池回收業務實現營業收入2.6億元,同比增長369%,已經開始盈利。營收占比雖然僅有1.8%,但相較2021年同期上漲了接近1.2個百分點。至年末,其營收情況已有明顯改觀。
未來,隨著白名單企業持續擴容,動力電池回收行業將更趨于規范化。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能制造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智能制造網”,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9719789;郵箱:12711419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