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工業互聯網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基本同步,網絡基礎設施持續升級,標識解析體系基本建成。同時,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構建加快,已延伸至45個國民經濟大類。近日,工信部最新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工業互聯網產業規模預計達1.2萬億元。
2022年是我國工業互聯網開啟第二個五年的“開端之年”,有21個省區市紛紛將工業互聯網發展列入政府工作報告中。并積極部署5G基站建設,推進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示范區建設,打造“5G+工業互聯網”升級版等。
2022年10月,我國工業互聯網網絡領域首個國家標準發布。標準圍繞工業互聯網網絡規劃、設計、建設和升級改造,規范了工業互聯網工廠內、工廠外網絡架構的目標架構和功能要求,提出了工業互聯網網絡實施框架和安全要求等,為加快構建高質量的工業互聯網網絡基礎設施奠定基礎。
工業互聯網作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和工業經濟深度融合的關鍵基礎設施、新型應用模式、全新工業生態,逐漸成為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金鑰匙”。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測算,2022年,我國工業互聯網產業增加值規模占GDP的比重預計將上升至3.64%。
“十四五”時期,我國工業互聯網發展之路如何走?
在總體目標上,國務院印發的《“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和工信部發布的《“十四五”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發展規劃》同時提出:到2025年,我國工業互聯網平臺普及率達45%。
在《“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提到,要提高物聯網在工業制造、農業生產、公共服務、應急管理等領域的覆蓋水平,增強固移融合、寬窄結合的物聯接入能力;要加快構建算力、算法、數據、應用資源協同的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要建設可靠、靈活、安全的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支撐制造資源的泛在連接、彈性供給和高效配置;縱深推進工業數字化轉型,加快推動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市場服務等全生命周期數字化轉型等。
在《“十四五”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發展規劃》提到,要依托工業互聯網平臺,實現高水平高效率的輕量化設計、并行設計、敏捷設計、交互設計和基于模型的設計;加速工業技術軟件化,攻克一批重大短板裝備和重大技術裝備;要完善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推動 5G、千兆光纖網絡、IPv6、時間敏感網絡(TSN)、軟件定義網絡(SDN)等新型網絡技術在工業領域中的應用,加快工業企業內外網改造;依托工業互聯網平臺實現制造能力的在線發布、協同和交易,優化制造資源配置效率,促進集群企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轉型。
同時,還要培育具有競爭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企業,建設一批跨行業跨領域的綜合型平臺、面向重點行業和區域的特色型平臺以及面向特定技術和場景的專業型平臺;推進制造業“雙創”與工業互聯網協同發展,打造基于工業互聯網平臺的“雙創”體系;完善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加快工業互聯網平臺融合應用;培育推廣工業設備上云解決方案等。
在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的今天,我國工業互聯網產業擁有哪些優勢?
首先,我國是互聯網強國,工業互聯網產業已成為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其次,隨著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我國5G、數據中心等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應用加快,推動著我國工業互聯網產業走向高質量發展道路;
最后,我國是制造業大國,在建設工業互聯網方面擁有核心技術和創新體系。
但在業內人士看來,目前我國工業互聯網發展正處于起步探索轉向規模發展關鍵期,在提升工業互聯網覆蓋面和應用深度方面,仍面臨挑戰。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能制造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智能制造網”,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9719789;郵箱:12711419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