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顯示,韓國土木工程和建筑技術研究所(KICT)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光催化混凝土,針對空氣中的有害物質,依靠二氧化鈦涂層分解污染物,包括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氮氧化物以及硫氧化物等等,目前正在隧道中進行測試。
據研究結果,這種光催化混凝土的使用不僅能顯著降低氮氧化物的水平,最終產物為鹽類,還能與普通混凝土一樣,一直使用,并不需要額外維護。KICT表示,希望該技術能盡快實現商業化。
混凝土,作為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建筑材料,其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比達到6%到10%。其中,大約40%來自于生產過程中化石燃料的使用,60%源于加工過程。所以,低碳混凝土不僅要從燃料上做文章,也要從生產或者碳減排上做文章,像上述這樣的技術就是一個促碳“收支平衡”的思路。
而深挖一下,綠色低碳混凝土從生產材料以及生產工藝方面著手,也有很多路子。比如建筑垃圾的再利用就有很大一部分可以變成再生骨料,以及用于再造混凝土。比如成都理工大學研究團隊研發的高性能水泥混凝土技術,相較傳統產品每立方能節約4立方米水資源。以及還有粉煤灰、礦渣的利用,聚羧酸高性能減水劑的利用等等。
《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中明確指出,要“加強新型膠凝材料、低碳混凝土、木竹建材等低碳建材產品研發應用”,低碳混凝土,已經成為一個照進現實的理念,成為行業轉型的剛需。當然,這背后也牽扯著一個更大的市場——建筑節能減排。
建筑行業的綠色發展,這個話題說起來也并不令人陌生。首當其沖的,目前裝配式建筑模式的崛起就與此息息相關。另外,建筑節能、節水的概念也走進了各大新建建筑以及舊式建筑的改造現場,光伏玻璃、節水龍頭、保溫材料、降噪板材、節能燈......現在建筑也是要進行綠色評級的。
中國建筑節能協會與重慶大學聯合發布的《2022中國建筑能耗與碳排放研究報告》明確指出,雖然15年間,全國建筑能耗擴大了2.4倍,碳排放擴大了2.3倍,年均增速均超過了5%,但是“十三五”期間,兩大數據的增速都有斷崖式的下跌,足以證明我國支持綠色建材、綠色建筑發展所取得的實際控排減排效果。
有專家曾粗略測算,采用裝配式建筑在建造階段的碳排放量約能減少20%,全生命周期管控下,碳排放量能減少40%左右;在現有建材規模下推廣綠色建材,每年在產品生產環節或可減少碳排放量4800多萬噸,使用環節大約能減排1300萬噸左右;總體來看,綠色建筑平均碳排放比普通建筑減少20%以上。
所以,建筑行業的節能減排、減污降碳能取得很大的正效益,也必須在這條路上更進一步。住建部早已明確,要采用系統化集成設計、精益化生產施工、一體化裝修的方式,加強新技術推廣應用,整體提升建造方式工業化水平;要有效采用BIM、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移動通信、區塊鏈、人工智能、
機器人等相關技術,整體提升建造手段信息化水平;要促進設計、生產、施工深度協同,整體提升建造管理集約化水平;要強化專業分工和社會協作,優化資源配置,構建綠色建造產業鏈,整體提升建造過程產業化水平。
按照《“十四五”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發展規劃》,到2025年,完成既有建筑節能改造面積3.5億平方米以上,建設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0.5億平方米以上。這個領域,從綠色建材,到綠色制造,都還有更多可挖掘的市場潛力。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能制造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智能制造網”,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9719789;郵箱:12711419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