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顯然,自動駕駛汽車的發展已然成為各國競爭的焦點。目前,美國、中國、德國、日本、韓國等主要國家均針對自動駕駛汽車產業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自動駕駛技術研發與道路測試。在國家層面外,谷歌、亞馬遜、特斯拉、通用、豐田、百度、華為、阿里巴巴等諸多企業亦是紛紛布局,采取不同方式在自動駕駛領域“攻城略地”。
如果要說自動駕駛技術的先進性,谷歌母公司旗下的Waymo堪稱是業內“領頭羊”,但論及自動駕駛應用的話,或許特斯拉才是“”。畢竟,特斯拉車輛普遍已經配置了L2、L3級自動駕駛系統,而且許多車主也都已經實際使用,這使得該公司“不聲不響”地成為自動駕駛領域不容忽視的一個強勁玩家。
對于自動駕駛技術,特斯拉愈發重視。前兩年,特斯拉創始人兼CEO馬斯克就多番表示,特斯拉車輛可以通過系統升級獲得完全自動駕駛功能。近日,在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馬斯克又聲稱,未來非常有信心實現完全自動駕駛。特斯拉或者說是馬斯克,為什么會對完全自動駕駛“念念不忘”呢?
完全自動駕駛是目標
從自動駕駛技術發展以來,業內企業無不希望能夠更快到達技術的,即實現完全自動駕駛。因為只有實現了完全自動駕駛,發展自動駕駛技術的初衷——“安全”、“增效”等才能真正成為現實。所以,各方不斷加大研發投入,極大促進了自動駕駛技術的升級。
在自動駕駛技術分級中,完全自動駕駛屬于L5級別,是高等級。從2018年開始,陸續有企業宣布自己已經達到了L3級別,甚至是L4級別。此后,一些企業更是宣布將要進行自動駕駛汽車量產,并表示有能力實現L5級別自動駕駛技術。
當然,“愿望”是美好的,現實卻是“骨感”的。截至目前,并沒有哪個企業真正實現了自動駕駛汽車大規模量產,或是真正的完全自動駕駛。特斯拉可能是個例外,由于在出售的車型中基本都配置了自動駕駛功能,使得特斯拉公司擁有的“自動駕駛汽車”規模持續擴張,這是許多科技公司、出行公司,乃至于傳統汽車制造商都不具備的優勢。
側面解決了“量產”的問題,對于特斯拉來說,完全自動駕駛是剩下的另一個門檻。因此,馬斯克多次表示特斯拉有L5級別實力,或是有信心實現完全自動駕駛,這些言行舉動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哪些利好因素助長信心?
特斯拉信心大增,屢次表示已經或有望實現完全自動駕駛,與該公司本身及行業形勢、科技變革等有豐富關聯。
一方面,特斯拉品牌深入人心,汽車產量與銷量都成功打破瓶頸,取得了重要進展,市值更是不斷攀升,甚至超過了第一大汽車廠商豐田。另外,特斯拉堅持自主研發,在自動駕駛技術、芯片等領域均有堅實建樹。這些都是特斯拉在自動駕駛領域持續擴大優勢的重要基礎。
另一方面,隨著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獲得了快速進步和普及商用,5G網絡的誕生與部署,更是解決了自動駕駛汽車發展面臨的關鍵難題,使得車聯網建設得以實現重大突破。因而,隨著5G等技術在自動駕駛汽車領域的深入應用,特斯拉等業內玩家也將獲得更加有利的客觀條件。
這些現實挑戰仍然存在
雖然利好不少,但是特斯拉要想成功研發完全自動駕駛并投入規模化商用依然是個很大的難題。從目前來看,還沒有企業能夠推出成熟的L5級自動駕駛技術,即使是Waymo也尚且沒有達到這一水平,特斯拉自然也不可能在短期內就實現技術層面的目標。
況且,在技術層面實現完全自動駕駛還不是大的挑戰。眼下,僅有中國、美國、德國、韓國等少數國家推出了一些適合自動駕駛汽車發展的相關政策,建設了一些適合自動駕駛汽車路測的設施,但也難稱完善。而更多的國家甚至根本沒有做好自動駕駛汽車上路,乃至于進行測試的準備。
因此,若是沒有完善的法律、政策體系支撐,沒有專門的基礎設施和人才的支持,沒有切實獲得監管部門和廣大消費者的信任,自動駕駛汽車的大規模商用仍然難以成為現實,就更別提普及完全自動駕駛汽車了。對于“特斯拉們”而言,要想讓完全自動駕駛落到實處,還有很多的路要走。
(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能制造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智能制造網”,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9719789;郵箱:1271141964@qq.com。